跳转至

立场问题与是非问题

很多事情其实是根本无法评论对错的,这类问题绝大多数和立场有关,叫做立场问题。什么是立场问题?你站在哪边为谁说话,就是坚持谁的立场,你就会认为谁是对的。这类问题实际上和谁对谁错没关系,更重要的是你为谁说话。如果不需要为任何一个人说话,仍然能判断对错或者得到一个二元的判断,那叫做是非问题

举个例子,假设我爸妈吵架,我妈问我:

你觉得你爸做得对不对?

这其实就是一个立场问题。 在立场问题前面,没有绝对的对错,任何一个旁观者也没有资格评价它的对错,只有参与者本身才有资格。 因此我会回答我妈:

没有绝对的对错,如果我是你,那我认为你是对的,如果我是我爸,我会认为我爸是对的。

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吵架事件,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地认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,这是有依据的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, 整个世界是在运动着的,物质之间通过运动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,形成了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关系。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,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割裂,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。 因此,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,实际上的情形或许是其中一方有些方面做得对,有些方面做得错,也有些方面无法评价,这与我们在社会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矛盾类似。

这个时候,我妈一定会追问我:

那你作为子女,你认为谁更对呢?

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在询问我的立场,而跟谁对谁错没有任何关系。这类问题通常也是无法回答的。当你必须基于其中一个人的立场(而不是事件本身)才能够得出是非判断的时候,你得到的所谓是非判断是本质上是你的立场。

然而就这件事情而言,作为子女,你是没有办法在父母其中一方选择立场的(除非你真的对一方有偏见,或者被迫)。这个问题与:

配偶和母亲掉水里先救谁?(构成义务冲突,只能基于立场)

小朋友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?

此类问题类似。

有个时候你也许会自己安慰自己 “我回答的意思是‘更加’,不是说另一方就不好”但在他人看来,这就是你的立场,没啥好说的,他们想看的其实就是你的立场,仅此而已

立场问题几乎完全脱离了评价是非的范畴,因此在基于立场的情况下得到的判断不是彻底可靠的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立场问题就很坏或者脱离了立场就能得到可靠的判断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,事物是普遍联系的,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。这两类问题的关系也是如此。实际上,不存在绝对的是非问题或者立场问题,比如下面这个例子:

在判断一个二元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的问题上,非数学专业的同学会认为,如果通过邻域内所有“走得通”路径算出来的极限都一致,那么极限存在。这自然排除了邻域内的那些无定义点。
而数学专业的同学会认为,首先函数在去心邻域内要有定义,再考虑通过所有路径算出来的极限是否一致。如果函数在一些路径上没有定义当然视为极限不存在。

按照这两种定义,你会得到:

\[ \lim \limits_{(x, y) \to (0, 0)} (x^2 + y^2) \sin{\frac{1}{x+y}} = \begin{cases} 0, & \text{第一种定义} \\ 不存在, & \text{第二种定义} \end{cases} \]

实际上,考研中判断极限是否存在采用的是第一种定义,你可以理解为命题组站在了非数学专业同学的立场,但同样你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种定义是正确的。对于这种矛盾,你很难判断这是一个是非问题或者是立场问题。

显然,基于站在了非数学专业同学的立场下的判断是不可靠的,因为数学专业的同学同样也考研,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也确实需要第二种定义。

另外,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,基于立场下判断,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你乐意,而是因为有其他客观存在,要求你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。

当你知道很多看起来像是非问题的矛盾实际上也是立场问题的时候,可以解决你很多不利的精神状态:

如果没有任何客观存在逼你说出你的立场,那就别说,将这个问题抛之脑后,享受更美好的人生,何乐而不为呢。这世上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,非得让你站边,让那些乐意的人自己站边去吧。

如果一个问题本质上属于是非问题,那就不要把它变成立场问题。例如她和你妈真的都掉水里了,并且你俩还没领证此时救女朋友属于道德义务,而救母亲属于法定义务。这本质上属于是非问题而不属于立场问题,并且请注意拒绝履行法定义务导致你母亲死亡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

如果真的有谁逼你非得二选一,那就大胆地去站你更倾向的一个立场吧,但是你要知道,立场不等于是非,不存在绝对的对错,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的时候请你虚心接受

如果你既想站这边,又想站那边,那你是理中客,但无论你的出发点如何,都请你记住, 真正的唯物辩证法会分析问题内部逻辑,明白事物发展与其存在的历史环境,全面、联系地看待问题,如果做不到,只会把问题整体割裂成一个个的原子分而治之,那么你说的一切都是形而上的空谈。

(注:未针对任何事件,仅仅是第二轮复习徐涛马哲视频课时有感而发,请勿对号入座)

评论